吴的解释|吴的意思|康熙字典“吴”的释义
字頭:吴
| 吳 | 古文:𡗿、𡗾 简化字:吴 |
部首:口
部首筆畫:3
部外筆畫:4
總筆畫:7 拼音:wú , yú 注音:ㄨˊ , ㄩˊ
倉頡:RVNK
统一碼:5433
卷別:〈丑集上〉
同文書局本:179頁,第4字 武英殿本:830頁,第2字
唐韻 午胡切 集韻 韻會 正韻 訛胡切,𠀤音吾。國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 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 註 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 前漢·地理志 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 會稽郡吳縣。 又 說文 郡也。 後漢·郡國志 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韻會 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 正字通 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又 齊語 西服㳅沙西吳。 註 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 郭璞·山海經贊 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 說文 姓也。 廣韻 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 方言 大也。 說文 大言也。 詩·周頌 不吳不敖。 傳 吳,譁也。 又 魯頌 不吳不揚。 說文註 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釋文 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 說文 釋文 俱云吳作㕦讀,非。而 玉篇 廣韻 集韻 類篇 韻會 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 集韻 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釋名 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 詩·周頌 不吳不敖。 疏 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論壇交流》
|
| 吴 | |
部首:口
部首筆畫:3
部外筆畫:4
總筆畫:7 拼音:wú , tūn 注音:ㄨˊ , ㄊㄨㄣ
倉頡:RMK
统一碼:5434
卷別:〈丑集上〉
同文書局本:179頁,第7字 武英殿本:831頁,第1字
俗吳字。 吳志·薛綜傳 無口爲天,有口爲吴。 正字通 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 正韻 吳字註亦作吴,非。
(吳)〔古文〕𡗿𡗾 唐韻 午胡切 集韻 韻會 正韻 訛胡切,𠀤音吾。國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 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 註 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 前漢·地理志 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 會稽郡吳縣。 又 說文 郡也。 後漢·郡國志 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韻會 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 正字通 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又 齊語 西服㳅沙西吳。 註 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 郭璞·山海經贊 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 說文 姓也。 廣韻 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 方言 大也。 說文 大言也。 詩·周頌 不吳不敖。 傳 吳,譁也。 又 魯頌 不吳不揚。 說文註 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釋文 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 說文 釋文 俱云吳作㕦讀,非。而 玉篇 廣韻 集韻 類篇 韻會 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 集韻 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釋名 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 詩·周頌 不吳不敖。 疏 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論壇交流》
|
|
|
|
|
歡迎光臨!
古今人名
孔昱    崔塗    劉光第 如滿    愛因斯坦    戴迅 張載    李擇一    茅盾 王尚德    王灣    蔣夢麟 陳子昂    陳照春    黃侃 吳芍芬    以藍    容音 寇湄    晚蝶    張元和 林熙蕾    方瑀    清依 璇婭    甜熙    西施 金飛山    青扇    馮潤
康熙頻道 請大家幫忙按讚與訂閱/關注!
|